观后感800字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850字:抵抗遗忘与湮灭的底片

发表于2025-08-11 09:52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抵抗遗忘与湮灭的底片


  电影开场便简单粗暴地切入主题:街头是一片仓皇逃难的人潮,车马散了、行李弃了,有人哭有人跑。镜头不留丝毫喘息的机会,硬生生将我抛入那片混乱中。孩子被大人死死拽着往前冲,眼神里满是慌乱与茫然,乌泱泱的人群挤上卡车,像最后一块浮木般紧紧抱着生机。可下一秒,炮弹从天而降,瞬间撕裂这一切:刚才还在呼喊“码头见”的人,转眼间已化作地上焦黑的火人。那种急促与残酷,就像你还没坐稳,故事已像列车般轰鸣着碾过你的胸口。



  接下来的故事由战场摄影师伊藤拉开帷幕。他初登场时,导演刻意捕捉了他不敢扣动扳机的犹豫,让我一度以为他只是个被战争裹挟、带着残存人性不得已踏上前线的摄影师。可很快,在他与长官闲谈的镜头里,几十名中国军人被子弹成排扫倒,他却面不改色,依旧淡淡谈论着胶卷和拍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一开始的判断错了,这个人物并非无辜旁观者,而是冷漠彻底的反派。因伊藤不会冲洗胶卷,急需助手完成这项工作,而恰巧此时,因缠足装扮被误认成中国军人而遭追击的邮差苏柳昌闯入了他们盘踞的地方。为了保命,苏柳昌不得不佯装自己懂得冲洗胶卷,故事也由此围绕那间灰扑扑的吉祥照相馆缓缓展开。



  这间照相馆,本该是安静为人拍照、冲洗照片的地方,但此刻却成了几位陌生人的临时避难所:邮差、店主、戏子、妇孺……他们身份普通,却在关上门的那一刻,被推入了一段沉重的历史中心。外面是轰炸声、枪声和尸体,屋内则是压低的交谈声、暗房里闪烁的红灯,以及那些被小心缝藏在衣服里的底片。



  那些看似普通的底片,在那个被侵略的历史节点上,因为一双湿润的手,每一次显影,都像是在与遗忘和湮灭做抗争。它们是真相,更是后来军事法庭上的重要证据。这些最普通的人们,悄悄冲洗底片,冒着生命危险藏匿它们,或许从未想过这些会被历史铭记,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些不能丢,一定要留着。”当暗房里影像缓缓浮现的瞬间,我甚至觉得,这一幕比电影中任何一句台词都更具力量。



  影片里有个情节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伊藤放弃枪杀苏柳昌,遵守诺言给了他两张通行证。那时我一度以为他还保留着人性的一丝残余,直到看到那对母女用通行证试图逃生,却遭遇惨烈结局。随后,伊藤与书写着“仁义礼智信”等字样的日本军人对话,彻底击碎了我的幻想——那种人性残留的错觉就此消散。



  你看,这部电影才刚过半,我却已经两次陷入同样的误区。即使清楚历史的残酷无情,我仍一再低估人性的黑暗,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象这些日本军人还保留着一丝人性的温度。



  我一直觉得,日本这个民族身上有种矛盾感。一方面,他们文化细腻、敏感、讲究秩序;另一方面,在历史的另一面,却展现出极端冷酷和残忍。这种冷酷,并非歇斯底里的癫狂,而是经过训练、内化成集体习性的执行力。它既能让他们在茶道上极致专注,也能让他们在屠杀中动作干净利落。可怕的是,这两者在他们精神深处并不冲突。



  有人说,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要向前看。但向前看的前提,是不能忘记身后发生了什么。中国和日本之间横亘的,不是一段误会,也不是一笔旧账,而是无数生命、无数鲜血的代价。这不是一道历史考题,做对做错就能翻篇,而是一道深埋在土里的伤口,只要稍稍触碰,便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被铁蹄践踏的南京,照相机不仅仅是记录生活的工具,它是唯一能让未来看见过去的眼睛。底片上的影像,不会因政客的辩解而改变,也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



  我想起曾读过一句话:“历史不是用来原谅的,而是用来警醒的。”当年那些躲在照相馆里的人,或许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改变什么,可他们留下的影像,让我们今天依然能直视那段历史,不至于在“和平”二字的温水中,渐渐忘了那滚烫的疼痛。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电影《东极岛》观后感850字
  • 下一篇:《东极岛》电影观后感900字
  • 继续阅读